金蝉子属于什么茶(金蝉花泡茶怎么泡)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的玄奘,这是他的身份本体,取经事件本身也是来自于玄奘。唐初,玄奘偷渡出境,花了17年时间在西域周游一圈,为的是获取权威的唯识论经卷,终极目标就是《瑜伽师地论》;而唐僧用了14年的时间,以特使身份到天竺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经。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唐僧的御弟身份也大约来自于玄奘,因为历史上的玄奘确实做过御弟,只不过不是李世民的,而是高昌国王鞠文泰的。再有就是车师国啦,过流沙啦,东女国西女国啦,等等多少有些瓜葛。然而,除了这些以外,西游记中唐僧的事迹都和玄奘再没有多大关系了,一切都来自于其他的源头,并最终定型。二:目连篇大家可能不大知道,唐僧和目连的关系出奇的大,大到整个唐僧取经队伍的组成很可能都是来源于目连救母。目连是佛教人物,十大弟子之一,著名的孝子,其母不善,堕入地狱,于是他的闯地府,打破铁围城救母脱离地狱的传说便成为佛家宣扬孝道的素材,当然不是唯一素材,而这一点后来也造成了麻烦。再说目连,俗名傅罗卜,自打救出母亲后为了洗脱母亲的罪孽,便用了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佛经,一头担着母亲,去西天见佛祖,乞求化解这段“恩怨”,这一点多少和唐僧取经有点连音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的事情令人瞠目结舌,我们看:一个神通广大的白猿,被四大天师降伏后,变成道士,成为目连的护法;降伏一头叫猪百介的猪精;过烂沙河降伏沙和尚;黑松林观音变化美女考验西行人;过火焰山。这些都是目连救母中的情节,来自于明初的郑之珍杂剧《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虽然本子是明朝的,但据分析剧本是从宋代一直流传下来的,戏剧的剧本历经多个朝代变化不大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事情。不过,唐僧取经和目连西行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影响关系呢?这个却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我们不需要论证这个,只需要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即可:很长的历史时期,很多的地方,唐僧取经剧目,目连救母剧目,甚至还有唐太宗游地府剧目,都是在一起连场演出的,其亲密关系可见一斑。目连对唐僧产生影响,唐僧对目连产生影响,都是铁定的事实,而最见关联性的我将写在第五篇,为何金蝉子会传茶给镇元子。三:地藏篇如第二篇中提到的,目连的孝道不是唯一素材,而这一点后来也造成了麻烦,是什么麻烦呢?那就是目连与地藏二者的混淆。在佛教中,目连以孝子著称,而地藏也以孝女著称,这当然来源于原始的地藏经文。佛说过去地藏菩萨宿世为孝女,为救母出地狱,终而发大愿广度众生。一来二去,目连与地藏便通过金乔觉这个身份发生混淆。传说目连投胎到新罗国成金乔觉太子,而后在九华山成道,称为金地藏,等等,两个有相似特征的人物便发生了融合现象,这在神话领域是常见的,比如文昌大帝与梓潼神就因为只能相近而逐渐融合成新的文昌大帝。因此,当目连与唐僧发生行为模糊的事情的时候,地藏身上的一些特征也同时滑落到唐僧身上。西游记中称唐僧前世为金蝉子,而金蝉子正是地藏的称谓;又有,西游记中唐僧在受了锦镧袈裟,九环锡杖后,游街的时候,众人皆道是地藏王来了。这些描写正说明西游记成书时,唐僧在民间的形象已经是被地藏改造过了。四:江流儿篇除了和玄奘没有关系外,其他情节和已知的很相似,只不过,陈光蕊的儿子更加不得了,是著名的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因此,该传说早期其实就是作为三官大帝出身故事流传下来的。第一个可知的玄奘变成陈光蕊儿子的是《西游记杂剧》,但最早陈光蕊的故事和玄奘发生联系是在什么时候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明确的一点事,陈光蕊以及江流儿的传说在早的时候是一个独立的传说,慢慢的便并到了唐僧取经体系中,合并的原因同样也有连场戏曲剧目的原因,当然,可能也有其他更加传奇的方式。从以上的种种关系可见,目连,地藏,陈光蕊江流儿都对唐僧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就会产生更多的附加的联系,并以各种各样的传说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最终在西游记小说中产生痕迹,镇元子便是痕迹之一。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唐僧的前世金蝉子曾在盂兰盆会上传茶给镇元子。什么是盂兰盆?善男信女们知道,盂兰盆是佛教的节日,来源正是目连救母,传说目连在七月十五做盂兰盆而救其母,人们在这一天祭奠亲人,于是又称作鬼节,同时,他还有一个名称,叫“中元节”,这是道教的节日,是一位神人的生日,这个人就是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三官大帝又叫三元大帝,天官称为上元,地官称为中元,因此七月十五又叫中元节。盂兰盆节和中元节都是佛道两教中非常有名的节日,两节都在七月十五,因此,节日的主祀人不发生关系才怪,目连就这样和地官发生了瓜葛,而目连和地藏本就混淆不清,那么金蝉子和地官当然就一定要发生关联,同时,唐僧本身和三官就是有“亲缘”关系的,于是,伟大的金蝉子在盂兰盆会上传茶给同天节日的地官,就非常的合乎民间常理,因此,地官大帝当然就是镇元子的原型了。六:结论唐僧这个人物从1400多年前玄奘西行开始,流传到明代中期成为西游记那个样子,中间的过程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各种传说相互扭结,互相影响,最终汇聚在百回本西游记中,诞生出今天喜闻乐见的唐僧形象,这一过程令人痴迷。在目前已知的情况下,至少唐僧的形象综合来源于玄奘,目连,地藏,江流儿等各个不同的源头,这些都是留下了浓重痕迹的,还有很多其他元素有待逐步认识,比如有人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原型就不是玄奘,而是同样西游的不空和尚,不过影响比较小而已。关注西游记的演化史,其乐无穷。

因为金蝉子是如来的二弟子,他亲自敬茶,这份“面子”让镇元子念念不忘。谈及《西游记》中的取经路上的第一高手,恐怕非镇元子莫属。他是万寿山五庄观的主人,号称“与世同君”,说白了,就是早在天地鸿蒙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长生不老之真仙”、

连素来无往不利的孙悟空,都抵挡不住他的“袖里乾坤”,丝毫不是镇元子的对手。不过,镇元子在书中,似乎很给唐僧的面子:他亲自吩咐他的两位童子,把五庄观的至宝“人参果”,送给唐僧品尝。

为什么呢?这要从唐僧和镇元子的“前世缘分”开始说起。唐僧本来是佛祖坐下的二弟子金蝉子,当年在佛界,也算是位高权重,而且颇得如来宠爱。在西天百年一度的“盂兰会”上,镇元子作为嘉宾,也在现场;

金蝉子主动为镇元子敬了一杯茶,让后者至今念念不忘。灵山上的茶有何神妙之处?书中说到,可以“立得长生”。但是镇元子明显不缺那点东西,家里的人参果,足够让他万劫不灭了。

说白了,还是因为金蝉子这个举动让他觉得很有面子:连如来的弟子,都向我敬茶,里外里我岂不是和如来平辈了?其实从辈分上来说,如来,镇元子还真差不多;镇元子,和“三清四御”为友,可不是吹的。

论寿命,镇元子基本上是和三清,三世佛都同时间出现的。不同的是,这些人都先后证道了圣人境界,而镇元子,连“天仙”都不是。原著中,他还要听从元始天尊的法旨,上天听“混元道果”。

混元道果很稀罕吗?对别人来说是的,对镇元子这个级别的来说,往往是“标配”。比如说,孙悟空就是“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

他奔波了数十万年,修为却仍然原地踏步,曾经的老朋友,也都把他甩的远远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如此念念不忘金蝉子给他的这个面子吧。

我们都知道唐僧是金蝉子转世,说到这金蝉子,当年还与镇元子有过一段故事呢。

如来曾说:“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宝盆,盆中具设百样奇花,千般异果等物,与汝等享此盂兰盆会。”

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除掉了这么一个祸患,如来在灵山大摆宴席,邀请了不少神仙参加。此宴会名为“盂兰佛会”。

这其实也是如来佛祖定下取经大计的会议。如来广邀好友前来参加。

尊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子自然也在盂兰佛会的名单之中。

盂兰盆会的性质,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无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之所以让众多神仙心驰神往,是因为蟠桃能够让人延年益寿。

而如来佛祖的盂兰盆会,级别自然也是不低的。

在盂兰盆会上,有不少用灵药泡制成的茶水。这茶水,要是喝上一口,也相当于吃了一颗蟠桃,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能。

所以,这茶水不是一般人能够喝的。而当时盂兰盆会上神仙众多,他们的地位也是极高的。镇元子虽为“地仙之祖”,尚且还轮不到他喝。

但是镇元子没有想到,金蝉子递给了他一杯茶。那时候,金蝉子还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

若是没有金蝉子,镇元子一定是喝不到这杯茶的。最为重情重义的镇元子,始终将这份恩情记在心里,一直想找机会报答金蝉子。

后来,镇元子偶然得知唐僧为金蝉子转世,念及当年金蝉子的恩情,便打算将这份恩情报答在唐僧身上。

当唐僧一行人到了五庄观之时,镇元子对两位弟子说道:“那和尚乃金蝉子转世,西方圣老如来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穿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

镇元子命二童好生招待唐僧,并且赠与他两颗人参果。